国潮风背后疯狂赚钱的逻辑

作者: 东经智库 2022-08-17 17:55 来源:东莞经济 数字文创

探索经济发展规律 服务东莞创新转型

科技与文化,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。然而,当我们谈论两者时,惯常的一个预设是,它们是割裂的。这种割裂的态势不仅体现在知识场域,也表现在更广泛的应用领域。


但事实上溯源千万年间的人类历史,每一次技术的进步与革命,都凭借其“引路人”的身份,令文化形态得到长足的解放与成长。不妨从远古时代细数从头。在中国传说中,燧人氏钻木取火,在希腊神话中,普罗米修斯则从神殿中盗取了火种。火的发现与应用,堪称是人类科技的原点,而正是火种,让人类得跨出石器时代,酝酿出巨大的文化革新——青铜文化与陶文化,应运而生。


这之后,造纸术的发明,解放了书写在龟甲、器皿和竹简上的文字。纸张,这一轻巧廉价的人造载体,让文化得以更轻易、更长久的传播。而同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印刷术、火药与指南针,则引发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震荡。用马克思的话来说,这三大发明,是“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。”


火药粉碎了封建阶级的统治,指南针则引领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,这一切,又无一例外将印刷术带来的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,推动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18世纪,蒸汽时代挟裹着更自由、更多元的文化思潮进入了人类的视野。报纸、书刊,蜂拥而至,让文化彻底走入大众,全球化的“大文化”由此生发。


至19世纪中期的电气时代,更新的文化产品,更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条,又一次在科技的指引下成型——广播与留声机的出现,促使了音乐文化与产业的蓬勃生长,电影放映机与电视机带来了视听艺术的革新,影视自此成为长盛不衰的流行文化形态。如今常说的八大艺术——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雕塑、绘画、建筑、戏剧与电影,在此时彻底成型。


可以说,科技与文化,始终在相互融合促进中,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,甚至从根本上,重新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。


科技的火种,无数次点亮了文化的图腾。但也正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,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,学科的专门化趋势和内卷化倾向,更使得垂直学科之间壁垒高筑。于是,文化上的“思想禁锢”与科技上的“敝帚自珍”也造就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惨痛与耻辱。


因此,必须承认,百川奔流,方能共同汇聚成滚滚向前的文明长河。而其中引发强劲源动力的数次浪潮,也必然源自科技与文化的相倚为强。以美国硅谷的崛起为例,正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“产学研”机制,最终让这处25英里的谷地成为了影响全世界的高新产业腹地。


当前,科技与文化走向融合,不仅是大势所趋,更具有紧迫性。一方面,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带来的全面革新的数字时代,彻底让文化走向全球化和多元化,也让科技与文化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。一个曾在斯诺设想中的全新的“第三种文化”——即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,正在到来。


另一方面,文创产业,凭借其低消耗、轻污染、高附加值与可持续性的特点,让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竞争,成为转移到文化领域的隐性竞争。而如何凭借焕新文化的凝聚力,增强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,亦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且要回答的问题。


近年来,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,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,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:“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,发展新型文化业态,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水平。”2017年,《“十三五”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》提出,到2020年,要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,以需求为牵引,以应用为驱动,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题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。


未来已至,在5G、AI、元宇宙引领下的全新信息革命,必将带来更为深刻的文创巨变。“科技+文化”,或将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,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而如何打破想象力的枷锁,揭开属于未来生活的幕布,以“大技术”拥抱“大文化”的到来,这不是某一家公司的事,未来的盛宴何时开场,取决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。

0
0

条评论

0/300
发布

最新评论

加载更多